堅守劇種特色
湖南花鼓戲帶有濃厚的喜劇性風格,被業內專家稱為“是其基因中帶來的”。如戲曲理論家王安奎認為,這種喜劇性很強的風格,既表現了劇種的特點,也保持了鮮明的地域性,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,跟當地群眾樂天的性格、樂觀的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及深刻的思考都分不開,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。
一方面,這一劇種風格源于湖南花鼓戲是從民間的“二小戲”“三小戲”發展而來的,其表現形式活潑輕快、風趣俏皮,這種民間性決定其帶有濃厚的喜劇色彩。另一方面,這種特點又是由地域決定的,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乃至傳統文化浸潤其中。湖南花鼓戲的喜劇風格不是單純地逗人一笑,而是融匯了鄉土民間與文人精神、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多元成分,既能走入民間廟會,也能登上大雅之堂。
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創作路子,就是基于上述特點建立起來的,劇院推出的《打銅鑼》《補鍋》《牛多喜坐轎》《喜脈案》《老表軼事》《桃花煙雨》等作品,都凸顯了民間化、喜劇化、劇種化的藝術特色。這也說明精心打好喜劇這張牌,是湖南花鼓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。
時代呼喚更多的喜劇
研究表明,大眾在衣食住行方面得到充分滿足之后,對于“樂”和“健康”方面的需求會提升至重要位置,這就能解釋當下為什么笑星會不斷涌現,同時也昭示著在戲劇舞臺能制造快樂的喜劇迎來了重大機遇。在戲曲的大家園中,有觀點認為喜劇劇種僅有“一個半”——“一”為滑稽戲,“半”是指諧劇。它們都是更為年輕的劇種,完全不能填滿這個巨大的發展空間,這就為眾多劇種發展提供了可能。
湖南花鼓戲有6個地域流派,在民間也活躍著多個民營劇團和草臺班子,有著較大的市場空間。湖南花鼓戲曲界應把握時代賦予的發展良機,憑借喜劇爆發式的需求“風口”,打造一個溝通、協調、互助的平臺與機制。只有形成發展合力,才能形成集群效應。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應憑借其優勢,強化帶動作用,實現自身的劇種擔當。
做好戲曲的現代傳播
現在國家對戲曲的扶持政策已經為戲曲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,在有利的大環境下,劇目建設和人才培養都不斷攀上新臺階。然而,對戲曲人而言,還要思考一項重要工作,即在傳統文化重新贏得關注的當下,如何利用好手中資源做好戲曲的現代傳播,尤其是運用互聯網面向青年傳播推廣戲曲文化,這是一項緊迫任務。而這至少要從三個方面發力。
一是只有形成品牌才能迅速傳播,并擁有忠實受眾。湖南花鼓戲的成功之作多屬于喜劇風格濃厚的作品。以新創作品《蔡坤山耕田》為例,就因突出的喜劇性被業界稱贊。這就給花鼓戲院團帶來啟示,即不僅在創作上深挖這種喜劇的價值,打造能傳世的喜劇精品,而且要在作品的傳播推廣上,注重打造喜劇品牌。
二是一定要重視戲曲短視頻的制作。大戲、折子戲、戲曲短視頻是戲曲互聯網傳播的三種形式。而湖南花鼓戲留有大量的小戲資源,再加上所帶有的喜劇風格,具有打造爆款短視頻的天然優勢,如被廣泛流傳的民歌《瀏陽河》就是來自湖南花鼓戲《雙送糧》唱段。
三是院團應嘗試推出自己的喜劇代表人物,肩負起在互聯網傳播本劇種的責任。戲曲演員都是經過多年的培養、磨煉走上舞臺的,應該相信他們的精神、故事及藝術風格能夠吸引大量粉絲。